解析度決定「清楚」,HDR 則讓畫面「漂亮」!
畫質不只看「清不清楚」
現在的螢幕規格動不動就「4K HDR」,你知道那是什麼嗎?
其實,想看懂畫質,必須同時理解兩件事:「解析度」和「HDR」。
一個負責「清楚」,一個負責「漂亮」,兩者合體才叫真正的高畫質。
① 什麼是解析度?
解析度決定畫面有多清楚
定義:解析度就是螢幕能顯示的像素總數。
像素越多,畫面越細緻(不會糊、不鋸齒)。
🔍 與其他解析度比較:
名稱 | 像素數量 | 解析度 | 畫質說明 |
---|---|---|---|
HD | 約 92 萬像素 | 1280 × 720 | 入門畫質(720p) |
Full HD | 約 200 萬像素 | 1920 × 1080 | 主流清晰度(1080p) |
4K UHD | 約 830 萬像素 | 3840 × 2160 | 細節豐富、適合大螢幕 |
8K | 約 3300 萬像素 | 7680 × 4320 | 超高解析,內容少 |
❗ 常見迷思澄清:
- 解析度越高 ≠ 一定更好,要看螢幕尺寸與觀看距離,如果螢幕太小或觀看距離太遠,肉眼其實分辨不出來 4K 與 1080p 的差別;32 吋以下用 Full HD 已夠用,大電視才需 4K 起跳。
- 電腦使用者注意:解析度高但縮放沒設好,字會變超小!高解析度適合處理影像、設計或多視窗工作,但日常使用要搭配系統縮放設定。
- 4K 電視 ≠ 一定有 4K 畫質內容,畫面來源(例如影片解析度)也要支援 4K,否則一樣是放大低畫質。
② HDR 是什麼?
HDR 決定畫面看起來多真實
HDR = 高動態範圍(High Dynamic Range)。
增強「亮部不爆、暗部不死黑、顏色更自然」。
畫面效果 | 沒有 HDR | 有 HDR |
亮部(天空、燈) | 白一片、看不清 | 保留亮部細節、層次分明 |
暗部(夜景) | 全黑、細節不見 | 能看出暗部的細節與陰影變化 |
顏色 | 偏灰、偏淡 | 顏色更飽和、更接近實際看到的顏色 |
③ 那什麼是「4K HDR」?
解析度 + 色彩層次 = 終極畫質組合
4K 給你「解析度」 → 看得清楚。
HDR 給你「色彩與光影層次」 → 看得漂亮。
結合起來,畫面更細緻、真實感更強。
應用場景:電影、遊戲、攝影、串流平台、PS5 都支援 4K HDR。
📌 一句話:4K HDR = 又清晰,又漂亮。
④ HDR 有哪些等級?
不是所有 HDR 效果都一樣!
HDR 格式 | 特點說明 |
---|---|
HDR10 | 最基本、廣泛支援 |
HDR10+ | 動態 HDR,亮度每幕調整 |
Dolby Vision | 高階 HDR,效果最細膩 |
HLG | 廣播用 HDR(常見於直播) |
重點解析與選購建議
🔹 HDR10(基礎入門)
大部分入門~中階產品都支援。
畫面明顯比沒有 HDR 更好,但亮度和色彩調整固定。
適合預算有限但想升級畫質的使用者。
🔹 HDR10+(進階動態)
每一幕都能調整亮度與對比 → 畫面更細緻。
類似 Dolby Vision,但由 Samsung 主推(免授權費)。
若你買的是 Samsung 電視,通常就是支援 HDR10+。
🔹 Dolby Vision(旗艦級 HDR)
支援 12-bit 色深與最高亮度上限(視螢幕而定)。
支援範圍廣,很多高品質串流平台內容都有(例如 Netflix)。
若你重視電影、劇集畫質或高階顯示體驗,選支援 Dolby Vision 的設備最穩。
🔹 HLG(直播用 HDR)
專為電視廣播設計,不需額外處理即可在 SDR 設備顯示。
適合看 4K 體育轉播、新聞等直播節目。
📌 小提醒
HDR 效果不只取決於格式,也與螢幕的面板品質有關。例如,支援 Dolby Vision 的電視若亮度不足,也無法呈現完整效果。
串流平台(如 Netflix、Disney+)會根據你的設備自動切換 HDR 格式。
這樣選,就不會被畫質規格騙!
想畫面清楚 → 看解析度。
想畫面漂亮 → 看 HDR。
想兩者都有 → 選 支援 4K HDR 的螢幕或電視。
📌 小建議
小尺寸螢幕:Full HD + HDR10 就很不錯。
中大尺寸或追求畫質:建議選 4K HDR(支援 HDR10+ / Dolby Vision)。
延伸補充:除了解析度與 HDR,「螢幕面板技術」也是決定畫質體驗的關鍵因素。
👉 想深入了解各種面板差在哪?可以參考這篇完整說明:
延伸閱讀:《五大顯示面板、一次看懂。》
買電視找華生好事真的會發生~